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

AI工具太強大老師你準備好了嗎?

一早起來看見重大議題的爭論(這是針對國中小的討論)

趙sir 一篇AI貼文講出了事實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p/15WV7JHicL/
的確超好用工具出現
大家容易迷失在工具之中只有TK+CK

林sir 看見努力的人並指出關鍵是How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p/1APipETCoH/
確實沒錯 這也是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

而且努力的人也值得鼓勵不能抹煞貢獻

這些問題我在科學研習月刊中(63卷第4期)
〈是你控制GAI還是GAI控制了你:AIGC時代的上位思考〉
https://www.ntsec.gov.tw/article/detail.aspx?a=5562#
已經明確指出問題所在

身為已經"開悟"的教師我明確跟大家說一件事
1從新工具好用→2迷失在TKAK→3呼籲修正融合TPACK→4慢慢修正成長→5開悟改教思維變成素養
如果你還沒"開悟"這就是你的道(1234沒有5),
但開悟的人知道這個歷程12345是萬古不變的教育歷程

所以開悟的人怎麼做?

一發現1,他就已經知道必然會有234,然後他準備好5
已經在默默耕耘了,這就是林sir所謂的"HOW"
各位很慶幸,
咱花蓮阿嬤系列裡面的向上提升系列就是在教5心法
將哲學神學以及各領域的PK融入這些工具的應用和知識的學習
而這個開悟的歷程
其實就是知思行+後設認知的實現
說白了你都知道,但是99%的人都做不到
所以大家在123裡面沉淪迷茫

以我現在的作法我會說
大家都很棒 你們做得都很好
但12345在那邊
(知層次)只會抱怨做不了事
(思層次)感謝那些知道HOW的人把問題點出來
(行層次)只有把how行動出來才能改變未來

各位不用吵了(這就是課綱所謂失敗或成功的原因)
窮人找問題究責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
富人找問題找解法找同伴行動改變做出來

富人思考才是解題的標準答案

用不用AI核心原則很簡單

  • 練基本核心能力時不用AI,非練基本能力時可以用AI增強輔助及加速
  • 武器太強大,給內力不足的人要小心斟酌監督使用,不然容易走火入魔
  • 工具永遠都是中性的,看使用人怎麼用而已。所謂正人行邪法,邪法亦正;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邪。



師者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,
不要只授業,還有傳道和解惑喔!

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

AIGC+TRIZ

  TRIZ × AIGC 教師研習|創新教學設計 × AI 工具應用(5/09 花蓮)

TRIZ × AIGC 教師研習|創新教學設計 × AI 工具應用

2025/5/09(五)|花蓮智慧教育中心|限教師參加

AI 教學情境與教師互動圖片

為什麼你不能錯過這場研習?

教育現場挑戰不斷,需要創新教學法與科技工具並進。本研習結合 TRIZ 創新問題解決法AIGC AI 生成工具,帶你從「設計思維」與「實作演練」雙軌出發,打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未來課堂。

AI 工具介面操作示意圖

課程亮點搶先看

1️⃣ 後設認知教學策略

學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歷程,從而提升主動學習能力。

2️⃣ 團隊合作 × 異質分組

透過實地模擬設計真實情境任務,學習如何設計跨領域解題活動。

3️⃣ TRIZ × AIGC 教學設計實作

以 AI 工具輔助教案規劃與創意生成,實踐當日即學即用。

教師小組討論與合作圖片

講師介紹:宋明弘 教授

逢甲大學電機系副教授、TRIZ 教學推廣專家,擁有豐富創新教學與 AI 融合實戰經驗,曾主持多項教育部創新教學計畫。

活動資訊

  • 日期:2025年5月9日(五)09:00 - 16:00
  • 地點:花蓮智慧教育中心
  • 對象:限教師參加(提供研習時數認證)
  • 報名方式:將於近期開放,請至「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」報名

📌 敬請預留時間,報名資訊將於下週公告,敬請期待!

教師的未來,由你啟動!

這不只是一場研習,而是讓教育現場發生改變的火種。加入我們,一起成為推動創新教學的關鍵力量!

© 2025 教師創新研習推廣計畫|設計:AIGC × SEO Bot

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

Gemma3 vs Qwen2.5 開源本地模型效能比較

 


以顯卡8G~16G記憶體可跑的本地端模型看起來

比較Qwen2.5 14B 和Gemma3 12B模型 中小學生課堂或課輔運用聰明度夠

除了數學要用Qwen2.5比較好之外,其他都是Gemma3比較厲害

但是

以政治正確這件事看來

請都使用Gemma3 以免招罪

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AIGC簡單到不用學,真的─"元問題"解決你的困擾

 那天有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




我在想我雖然稍稍有研究雲端及本地生圖,但我沒有特別研究prompt,一方面是我脫離創客5年了,再者我有沒有專業畫圖的特別需求,而且我一直覺得,只要掌握問問題的核心,不需要特別學prompt的技術,而且自己探索比較能學到原理原則,靠老師給一輩子學不會

所以我給他建議:

如果要讓他們用AI生出這樣圖的話,我倒是覺得要讓他們去探索,測試怎麼樣的提問才能產生這樣的圖可能會更好,這樣可以培養自學,達成課綱最終能力─終身自主成長的能力和素養。

你可以把這張圖丟進AI,請他給你生圖用的英文prompt,這樣你就知道AI會怎麼描述這一張圖,然後就按照他的語法結構內容,去修改生你想要的圖就可以

這樣就可以學到知識背後的思維甚至是思維的框架和方法論

不要把學習或AI想得太困難,就是跟他聊天,不知道怎麼用,就直接問他,讓他教你怎麼用,然後你會發現其實一切都很簡單

教學的核心 簡單化具體化 才能容易學會,這事抓到核心就好辦

現在進步的太快了,工具的技能不需要特別學,所以我也不是很主張要學Prompt的技術,因為AI會越來越厲害,所以我只要把問題講清楚,不會就問他就好

以下是示範

"我想要產生類似這樣用於雷切的剪影圖或線稿圖,你能給我這張圖生圖用的英文prompt嗎?或是教我要產生這類的圖需要下怎樣的英文prompt,重點是甚麼,有沒有關鍵詞"


以下是GPT的回答:

要產生類似你上傳這張圖的「雷切用剪影圖或線稿圖」(看起來像是幾何風格的星形線條圖案),你可以使用文字生成圖像工具(如DALL·E、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 等)搭配特定的英文 prompt。以下是給你這張圖的英文 prompt,並補上撰寫這類 prompt 的關鍵技巧與關鍵詞:


這張圖的英文 prompt 範例:

"A minimal geometric star shape with double outlines, sharp edges, and a hollow center. Line art style, black lines on white background, symmetrical, suitable for laser cutting or stencil."


🧠 撰寫這類 prompt 的重點:

  1. 指定用途:加上 "suitable for laser cutting"、"for stencil art"、"vector style" 可以幫助 AI 理解你要的是剪影或線條圖。

  2. 風格描述

    • "line art"(線條藝術)

    • "silhouette"(剪影)

    • "minimal"(簡約)

    • "geometric"(幾何)

  3. 視覺特徵

    • "sharp edges"(銳角)

    • "double outlines"(雙重輪廓)

    • "hollow center"(中空中心)

    • "symmetrical"(對稱)

  4. 背景與對比

    • "black lines on white background" 或 "high contrast black and white"

  5. 避免色彩與紋理(對於雷切不必要):

    • 加上 "no color", "no shading", "no gradients"


🧩 更多關鍵詞建議:

中文英文關鍵詞
剪影silhouette
線稿line art
幾何圖案geometric pattern
中空hollow
雷射切割用圖案suitable for laser cutting
單色monochrome
對稱圖形symmetrical design
尖角/星形結構sharp edges / star-shaped

如果你想改變造型,可以加這些:

  • "star with 6 points" / "8-pointed star"

  • "mandala-style geometric outline"

  • "abstract shape resembling a star or flower"


需要我幫你生成一組 prompt 適用於 Midjourney 或 Stable Diffusion 的也可以告訴我~也能幫你直接產生圖。你目前是想自己產圖,還是要我幫你生一張?

看吧,也不用特別學,AI 都會教你


這叫"元問題",就是你不知道怎麼提出問題 你就提出問題 "問AI怎麼問這個問題"
你真正要學的其實是那個領域的上位思考及專業知識關鍵字


工具和技術都會隨著時代的演進和科技的進步而迭代
─只有上位思考不會 (我的名言)


對了,英文不通的,別忘記google翻譯,英翻中,理解中文,中英對調,調整中文,又自動翻成英文囉,拿來貼就好

這是初階一般人用的繪圖平台教學
https://padlet.com/hlcgpt01/padlet-q8gu90xh9ir56kiv

這是本地端的
https://www.canva.com/design/DAGJNgGwyv0/fNC53EmeuEqlhpH3pnZgVA/edit?utm_content=DAGJNgGwyv0&utm_campaign=designshare&utm_medium=link2&utm_source=sharebutton

這也是本地端的
https://www.canva.com/design/DAGP3oGxNt4/PzBO6upoxYJP_WHCBJcfBw/edit?utm_content=DAGP3oGxNt4&utm_campaign=designshare&utm_medium=link2&utm_source=sharebutton

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

114年度花蓮縣AIGC資訊融入校園應用計畫

 11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年度花蓮縣AIGC資訊融入校園應用計畫

目的:

  • 提升教師AIGC技術素養與創新能力:促進花蓮縣教師對AIGC(生成式AI)技術的理解與實踐,透過多元學習機會強化數位素養,提升其在教學現場的創新應用能力。
  • 深化AI技術在教學與學習中的應用:透過研習活動、趨勢分享與快閃課程,引導教師運用AI工具於課程設計,發展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,提高學習成效。
  • 推動本地化大語言模型(LLM)於校園應用:培育教師掌握並運用本地端運行的LLM技術,提供隱私保護、免帳號且無限量使用的AI教育平台,提升教學互動與學習效率。
  • 建立AIGC種子教師社群,促進跨領域協作,透過設備支援機制與技術培訓,共同研究與開發適用於教育現場的AI教學應用,並透過實戰工作坊與黑客松活動,培養教師的跨領域AI技術應用與協作能力。
  • 發展可擴散的AI教育應用模式與資源:鼓勵教師開發AI輔助教學方案,如學習輔助工具、班級經營助理、行政流程優化方案等,並建立可複製推廣的教材、教學設計與操作指引,促進技術典範轉移與應用擴散。
課程內容



預期效益:

  • 教師生成式AI校園應用能力顯著提升:透過多元學習活動、趨勢分享與快閃課程,教師能夠掌握最新AI教學工具與方法,提升數位素養並運用於課堂中,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與效果。
  • 開發實用且創新的AI教學應用:參與教師能各自發展自己的AI教學應用方案,如GPT助理Prompt、教學設計講義、學習輔助工具等,並產出推廣影片或教材,為校園提供更多科技化教學資源。
  • 教師專業社群建立與技術擴散:透過種子教師社群的運作,促進經驗交流與技術共享,並透過黑客松與實戰工作坊提升師生跨領域團隊合作應用能力,擴大生成式AI技術在教育界的創造力。
  •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習效率:透過本地LLM技術,提供具隱私保護、無需帳號、且無限量使用的AI學習環境,解決學生在使用現有AI平台的使用限制,促進個別化學習與教育資源優化。
  • 培育未來AI教育領域專業人才:建立花蓮縣AIGC教育人才庫,儲備具AI應用與開發能力的教育專業人才,為未來智能教育發展奠定基礎,推動AI技術長期融入教育體系。